《电镀与涂饰》
电镀是在待镀基材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,以提高基材的耐腐蚀性、耐磨性或硬度等性能。电镀时,在阳极和阴极间通以直流电流,镀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在阴极表面还原为金属原子。镀液温度是影响镀层表面质量和电镀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[1],镀液温度升高,阴极电流密度增加[2],会加快化学反应速度,有助于提高阴极沉积速率,进而提高电镀效率,但也可能导致镀层结晶过大,电镀质量难以满足工艺要求[3]。文献[4]中,当铁镀液温度为65 ℃时,电沉积速率较低为0.022 μm/s;当镀液温度为95 ℃时,铁离子的活性增强,镀铁层的沉积速率增大为0.051 μm/s。文献[5]指出,当镀液温度为40 ℃时,基质金属的表面扩散的能力不强,镀层沉积速度较慢,导致Ni-SiC-MoS2镀层厚度较薄约为20 μm;镀液温度为50 ℃时,镀液中的热运动相比40 ℃时更加活跃,阳离子在镀液中的运动能力增强,分布更加均匀,使得镀层与基体的结合较好,Ni-SiC-MoS2镀层表面平整。而当镀液温度为60 ℃时,镀液黏度下降,镀层与基体结合处出现裂纹,Ni-SiC-MoS2镀层质量又变差。文献[6]指出,在铬-石墨烯电镀过程中,镀液温度上升,阴极电流效率降低,复合镀层变薄,使得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降低。由上述可知,无论何种镀层材质,镀液温度都是影响镀层质量的一个因素。故电镀时,如何根据电镀工艺和镀层质量控制合适的镀液温度就显得十分重要。
研究者对温度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。文献[7]从优化镀铬工艺、改善电镀作业环境的角度出发,采用常规PID 控制算法对镀液温度进行控制,基本满足镀液温度控制的要求,但在水洗槽中,温度的变化波动较大。文献[8]为解决电镀过程中的生产效率低,需人工调节控制温度及电镀质量不稳定等问题,利用S7-300PLC 和常规PID 算法基本实现了镀槽温度的恒温控制。文献[9]采用Smith 预估PID控制算法控制波峰焊的焊接温度,控温效果较好。文献[10-12]将BP-PID 算法分别应用于DBF 激光器进行恒温控制、无线分布式温度控制系统及热导传感器恒温控制系统,均达到了预期目标,有效提高了温度控制精度。
电镀槽液温度具有大滞后性、非线性、时变性等特点,采用常规PID 控制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控制性能。BP 神经网络可根据输入层数据的变化找寻到一组近似最优的PID 参数,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[10-12]。因此本文采用BP-PID 控制算法对镀液温度进行控制,仿真和实物实验表明该方法完全满足电镀工艺要求。
1 BP网络结构
Rumelhart 等 人 于1986 年 提 出 的BP(back propagation)神经网络是按误差反向传播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,在实际中应用比较广泛。文中的BP神经网络含3 个输入层、5 个隐含层和3 个输出层。3 个输入层分别对应目标温度rin、实测温度yout和温度偏差ek,3个输出层对应对应常规PID控制算法中的比例系数Kp、积分系数Ki和微分系数Kd,通过过程参数动态调节找到PID 算法中近似最优的比例、积分、微分系数,获取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。BP 神经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。
图1 BP网络框图Fig.1 Schematic of BP neural network
BP-PID 算法的结构图如图2 所示,相较于普通PID 算法,增加了一个PID 参数自整定环节。BP 算法根据系统的实时输入、输出和偏差,采用梯度下降计算法,计算出PID 算法中比例、积分、微分系数的实时修正值ΔKp、ΔKi和ΔKd,并及时修正Kp、Ki、Kd值。进而调节镀液温度控制系统中电阻丝的通断时间u,从而实现对镀液温度的闭环控制,使镀液温度在合理范围之内。
图2 BP-PID算法结构图Fig.2 Schematic of BP-PID algorithm
2 BP-PID算法
2.1 增量式PID算法
位置式PID可表示为:
式中:k为采样时刻,k=0,1,2…;u(k)为控制量;e(k)为偏差;Ti为积分时间;TD为微分时间;T为采样周期;Kp为比例系数。
由于增量式PID 无须存储每一个采样周期所产生的偏差,所需存储空间大为减少,将位置式PID算法中的u(k)-u(k-1)得增量式PID,其数学表达式如式(2)所示。
2.2 BP-PID控制算法
文中BP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函数为:
隐含层输入和输出分别为:
wij为隐含层加权系数,上标(1)时为隐含层,上标(2)时为输出层。f()为正负对称的S函数:
输出层的输入输出分别为:
。由于在应用中,PID 算法的Kp、K、Kd均大于等于0,故取如式(7)所示的双曲正切函数为转换函数,式(8)所示的误差的平方为性能指标函数。
上一篇:上海是一块经过文学电镀的对话金宇澄
下一篇:没有了